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值回访一周年之际,湖北日报推出大型特刊《向总书记报告》。武汉张A13页重点介绍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产业转型、抓发展动能转型、抓城市转型的探索和尝试。全文如下:10月29日,武汉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国内生产总值155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现出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78.6万元,在全市所有城区和开发区中排名第二。增速比全市高0.4个百分点。这项工作反映了实地研究和尝试了解产业转型、发展动态、城市转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汽车而兴、因汽车而兴,被誉为“中国汽车谷”。 “二次创业重启”、产业现代化、动能转换、城市更新……“中国车谷”正在走向“世界车谷”!培育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10月18日,采埃孚武汉制动系统新工厂在武汉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这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采埃孚近五年来在武汉的第三笔投资。 2011年,采埃孚加入,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 2021年,将投资对原工厂进行现代化改造。 2023年,公司将投资建设国内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亚太地区的中心。武汉制动系统新工厂项目将于2024年竣工,今年设备搬迁、安装调试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11月2日,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蓝图汽车总装工厂下线。今年以来,岚图汽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前9个月累计交付汽车96,992辆,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前10个月累计交付量同比增长82%。岚图汽车是东风汽车这一老牌核心企业的重生。作为一个新品牌,我们已于10月2日向香港联交所提出上市申请,香港上市已进入实际阶段。无论是采埃孚新工厂的启动,还是蓝都汽车的持续销售,都得益于武汉EC的产业转型探索。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推动项目“集聚效应”向产业“集群效应”转变。考虑到主要产业“大而不强”、部分地区“有项目无产业”、“有企业无生态”的现象,需要将产业链外部投资与产业内部优化成熟相协调,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十四五”期间,武汉经开区按照“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6%。从产业体系看,武汉经开区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以汽车为“核心产业”,智能家居、智能建筑、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三大重点产业”,氢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低空经济、高健康、生物科技为“五大新兴产业”。“工业”“135”现代产业体系。在重点产业方面,该区正在积极实施“新能源汽车产量100万辆”、“提高汽车零部件比重”、“克服停滞”等举措。科技”,帮助蓝图、路特斯、易派等新势力和汽车企业抢占先机,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对于先进和新兴产业,该区坚持“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打造了8个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基地。打造“园中园”,推动汽车软件、氢能源、新能源、生物医药、低地经济、半导体、艺术智能、现代种业等产业集约融合发展。该阵地将成为努力发展城市新生产力的新阵地。沿左岸大道布局的工业区是中国汽车谷的“第二脊梁”。 (车谷传媒供图)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9月9日,武汉理工大学君山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武汉科技大学君山校区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率先入驻。今年10月,双方共同举办武汉大学产业与生态合作大会暨武汉中国卡尔谷科技学校签约一系列项目,进一步深化学校与地区的合作。 9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名新生入学仪式在学校滚山学校举行。区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君山校区于今年2月开始试运行,部分教职工先行入住。根据规划,君山校区一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名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曾经的空地现在变成了新的大学校园。两所大学新校区所在的君山新城,是武汉经济圈战略“二次创业”的基石开发区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围绕大学的创新带,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正是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意义所在。为该区发展动力转变提供了生动的注脚:着力增强动力和振兴,加快从“制造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变。它改变了以往大多数经济开发区依靠引进技术实现产业集聚扩张、通过经济信托体系实现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让创新成为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们将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迈向创新型企业把“招高校、吸引人才”转变为“扶持人才、发展人才”,全面推动创新型企业逐步成长。质量。全面覆盖监管企业研发机构,开展“老树发新芽”行动。集中资源开发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软件,为政府建设两个市级创新创业城,为科技企业打造“信息库”,帮助企业从“孵化破壳”到“上市高飞”。优化创新要素供给,由提供“土地、工厂、写字楼”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先进平台、优质资本”转变。以高素质人才引进为重点,打造“一揽子政策”,共引进学术成员37人。等级平台推动东风汽车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开创“学校、企业、社区”联合培养工程师人才新模式。围绕优质资本,重组成立君山经济发展投资和科技投资,设立总额500亿元的车谷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捐赠基金+专项基金+产业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的投资体系。推动创新技术突破,从“技术引进”转向“技术输出”。龙头企业牵头,与产业链上下游高校、企业合作,支持设立3个市级智能网联产业联合创新研究院电动汽车、智能汽车座舱和先进功能材料。行业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进展,高价值发明专利同比平均增长78%。 8月20日,武汉经济开发区左安街周口段开通,车谷至林都线开通。该新开通路段与此前已开通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左安大道路段串联,开放路段长22公里,施工路段长38公里。并将继续向西南方向蔓延。是继东风大道、江城大道之后,武汉经济开发区通往各大城市的第三条交通大动脉。 9月25日,武汉杉杉奥特莱斯广场竣工开业,当天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这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又一大型商业设施继万达广场、永旺梦乐城之后,科技开发区又超越了“汽车排球速度”:去年1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带队赴长三角招商引资,并达成初步意向。投资合同用时51天签订,项目主体结构用时7个月完成,项目从建设到开业的整个过程用时15个月完成。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武汉经济开发区走过了“产业兴市”和“30岁新起点”的上半年。下半年“全城兴业”、“全城聚民”已经开始,统筹加强教育、办医院、建设文化、保护生态等措施。这也是武汉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t区着力推进城市转型。以功能完善和环境优化为重点,推动“工业园区”向“城区新区”转变。我们将着力改善过去“工住分离”、“外来产业、弱城”等不平衡发展状况,科学规划商务区、商住区布局,相对完善、均衡,建设武汉副中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围绕居民上学热、难、急的愿望,平衡布局,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造一批“隔壁”的优秀学校,如如京都外国语学校、京都实验学校君山外国语、ISA国际学校 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同济君山医院、武汉大学经济发展医院建成市人民医院、协和医院车谷分院,全面覆盖庄口、君山、汉南三大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引进鲁迅书店。建成中国车谷国家体育馆(南楼),建成法山三国历史文化园、龙灵山生态公园等,构筑幸福生活圈“指日可待”。提高基础设施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被誉为“最美江苏地铁”的16号线建成,标志着汉南市没有地铁的历史结束。公司正在加紧建设地铁3号线二期、同顺大道南延等一系列大型项目,旨在构建“对外连通、内部循环良好”的综合交通体系。新基建将完成智能化改造打通各地区道路,推动大唐互联网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跨行业、多领域试点,建设湖北移动、中国智能电子计算中心,夯实产业创新“数字基础”。加快空间重构。开发方式从空间扩张转变为闲置土地低效再开发,建立了7个大型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7个大型工业园区。围绕“135”产业体系,建成了东软牵头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等8个集中化、专业化的“园中园”,构成了发展新生产力的重要前沿。从川口到纱帽,长江沿岸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先后传承着“文明之火”、“创新之火”、“活力之火”。考虑到这一指令,70万人民经济发展部门正齐心协力支持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努力建设现代化武汉,争当全省立足点建设的排头兵、排头兵。 2025年11月4日,湖北日报A13版报道:第二家企业启动重启,“中国车谷”加速迈向“全球车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