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欣冯如意通讯员孙艳琴)10月25日,第九届全国光谱成像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开幕。开幕式上,日本首颗地质行业高光谱遥感卫星“机智一号”发布了首批数据。
据了解,“知知一号”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自然资源航天地球物理探测遥感中心联合研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立哲教授任总工程师。今年5月17日成功上线。
据研发团队介绍,卫星发射入轨、有效载荷稳定三天后,首张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就成功下载。一个月后,红外相机短波开启并成功传输图像。地面纹理清晰图像质量很好。这意味着卫星传感器、卫星平台操作以及星地链路解码均取得成功。 “Geo-1”卫星初始方案已研制成功并得到验证。
目前,“机智一号”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5个多月,飞行总距离约9610万公里,采集轨道数据约800条,数据量超过4TB,整体运行状态良好。
“矿物指纹”是一组独特的、可测量的特征或特性,可以唯一地识别或区分矿物。利用矿物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光谱识别“矿物指纹”。特别是短波红外可以满足地质勘探中检测岩石、矿物、重金属、蚀变信息等元素的功能需求。例如,1200nm波段可以有效区分赤铁矿和镜矿,2150nm波段可以有效区分白云母、高岭石和蒙脱石。然而,短波红外光波长长、能量低,用感光元件捕捉极其困难。
“地质一号”卫星在国内首次对410nm至2480nm范围内的地质探测光谱波段进行了集约化、精细化设计,特别是包括10个短波红外光谱波段,有效提高了获取矿物成分、岩石类型、开采环境等地质矿产领域详细信息的能力。
“地质一号”为地质学家配备了太空中的“高精度分光显微镜”,我来安装。这款显微镜可以穿透地球表面的“伪装”,准确识别“矿物指纹”,为环境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诊断分析心理与资源研究、地质环境检测、生态环境管理等,大大减轻了野外地质人员的工作量。王立哲介绍,“地质一号”卫星数据用于矿物、土壤、森林、水体的探测和识别。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地区的卫星数据为例,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传感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硅化/碳化蚀变带与地质周边环境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某些地区的光谱图像中, 短波红外波段As,该区域呈鲜红色和粉红色,矿物分布清晰。
目前,部分卫星数据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地质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用户通过注册申请即可获得使用权。
王立哲透露,“地质二号”卫星的研发工作已经启动。苏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将提高矿产勘探的效率和精度,并有助于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