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响起,演出拉开帷幕。表演香巴藏戏的演员们高亢的歌声和有力的舞步赢得了阵阵掌声。西藏日喀则市南木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正在举办非遗演出。 《智慧美丽》、《壮河三》等藏剧依次上演,不少居民前来观看。 “每逢节日我们都会去县城演出,还参加过拉萨短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香巴藏戏国家传承人次仁多吉表示,通过组建少儿藏戏团队、藏戏进学校、进乡村等活动,香巴藏戏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降至35岁以下。近年来,西藏不断深化合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自治区、市(地)、县(区)、市(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县)有图书馆、民间美术馆、博物馆,地(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市(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村(居)有文化活动厅,更好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于加大基础设施完善力度,更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完善。 “以前我们表演,公众在观看,但现在公众采取行动,主动出击,”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敖乔说。通过文艺创作的实施通过地市培训,西藏每年培养1000多名基层文艺人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捐赠文化”向“种植文化”转变。目前,西藏共有县(市)艺术团体76个,藏戏艺术团体153个,市级艺术团体395个,村(居)艺团体5492个。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文化站,当地妇女学习传统藏族刺绣,制作工艺品销往国内外。 “以前淡季没什么事可做,现在可以学刺绣了,可以传授技艺,不仅如此,我的收入也增加了。”当地妇女杨忠说,她的月收入有3000多元。数字化带来新动力公共文化服务。藏族公共文化云平台上线后,人们只需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藏戏、学习传统工艺、参观博物馆。通过这个平台,那曲市乃龙县下曲镇牧民阿宗先生学习了传统编织技艺,增加了收入。 “文化站的老师还会利用视频远程教我们设计新图案,”Shire Azon 说道。从草原牧区到边境乡村,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数字平台,西藏的公共文化服务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效益,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增收致富,为雪域高原注入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1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