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农业农村部农业形势报告,截至10月30日,全国秋粮丰收率超过90%。分地区看,东北、西北地区已达最后阶段,黄淮海、西南地区已达90%以上,长江中下游已达85%以上,华南地区已达50%以上。
全国范围内,西北地区冬小麦播种已结束,其中黄淮海地区占播种总量的20%,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占播种总量的15%左右,冬油菜播种占75%。
01
东北秋粮收获即将结束
等待着更加丰收的收获
东北地区秋粮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近40%。东北地区秋粮收获即将结束,丰收有望。
今年,黑龙江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突破2.28亿亩,居全国第一。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生产项目。北大荒集团濮阳农场高产示范田,水稻亩产达1833.8公斤。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五大连池市,国产大豆新品种“东升89”实现高产突破,亩产386.35公斤,具有茎短、耐密、早熟、适宜机械收获等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显龙:该品种叶短,茎短,叶尖尖。这使其成为高密度种植和机械收获的理想植物类型。
今年,黑龙江省充分利用高端机械优化补贴政策,老农落实农机报废和更新政策,加快高端智能农机推广,实现收获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成来看,黑龙江水稻、大豆、玉米单产预计将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管理局副局长卢涛: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总体长势好于去年。
今年,辽宁省多地大力推广生态高效高性能水稻技术MOD系统。通过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夯实基础,通过集约化工厂化育苗保证苗木质量,通过全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覆盖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ce栽培,显着提高产量。高产地块平均亩产达到770公斤,我会的。
今年,吉林省秋粮播种面积已突破9300万亩,收获即将结束。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区之一的玉树市,采取秸秆全部还田、深耕管理方式,结合大行、双行种植,平均亩产增产150公斤。
吉林省农业农村局森林管理处处长秦国宝:今年建设高端农业用地超过5000万亩,推广培育高产优质品种3574万亩,增长23%。从实产来看,今年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最高水平。
02
黄淮海地区
“稻麦联通”乘势而上农耕季节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前段时间,由于连续阴雨天气,河南省水稻收割推迟。不过,冬小麦播种即将开始。怎样才能恢复农忙季节?
在中国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一片稻田里,记者目睹一架植检无人机低空飞行在稻田上空,均匀撒播冬小麦种子。
原阳县农民张继明:我很担心,今年因为天气原因,水稻不能收,小麦不能种。今年是机械化的,Sadfei非常彻底、很快,大约30分钟就完成了。
原阳县在整个黄区实行全年“稻麦轮作”。原阳县受早雨影响,水稻积温不足,收获时间较平常推迟近20天,冬小麦播种季节面临压力。面对这一问题,今年各地政府大力推广“无人机小麦播种”技术。小麦种子在水稻收获前10至15天播种,收获后,施用额外的肥料和化学除草以培育幼苗。
滑县贾村市的一片农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来回运转,播种笔直、均匀。记者发现,这款播种机可以精准播种,同时施肥。在这个家庭农场里,两台大型拖拉机全速运转,深耕、转弯。另一种方法是播种后用土壤覆盖种子来抑制种子。一天时间,一百多亩地就种成功了。
滑县曾县种植家庭农场园长冯增先:一天可以完成100多亩地。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深耕、平整、精准种植,省工、省时、省力
目前,滑县180万多亩土地冬小麦种植工作进展顺利。为确保“种足、种好、种优”,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业工程师带头,指导农民根据土壤墒情情况科学调整种植深度和密度,大力推广适播品种等关键技术,为明年夏季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03
“接力赛”赛道
12小时直播
今年,陕西省遭遇异常秋雨和多云天气,给秋收、播种、播种带来巨大挑战。从履带式收割机的收割田,到干燥塔24小时运转,再到雨夜的产品配送,记者全程跟踪陕西供销市场丁秋收服务队,记录了12小时田间“接力”比赛的全过程。
趁着晴朗的天空,农机操作员孟海峰一早就来到了田间。今天派上用场的是一台履带式收割机。
富平县六曲镇油店村村民齐同军:用了近四天的时间,人工毁坏了一亩多土地。这台机器已经到了,我感到很欣慰。
一侧是收获,另一侧是干燥。在浦城县天水供销社的粮食烘干厂,烘干机24小时持续运转。
总台央视记者蒋淑玲:这是陕西省粗城市的一个农民服务中心。玉米经过初步加工后,进入谷物干燥塔进行深度干燥作业。
玉米收获进度加快,烘干厂里的粮车越来越多。张九峰导演每天都在一线,付出抓紧完成收货、烘干、分选各道工序,确保玉米品质。
蒲城县天水井供销合作社粮食烘干厂厂长 张久峰:就像全自动洗衣机一样,生产过程和全自动洗衣机类似,只要把衣服放进去,按一下按钮,它就会自动烘干。这是一个湿粮进去、干粮出来的循环过程。
秋收和秋播种同步进行。在农资集团供销方面,为节省时间,我们采用“厂家直送+仓储物流”的合作机制,为农资直送田间的大型企业提供“田间一站式”服务,对偏远地区采取“大车到站”服务。 《小车进村》mod下el,43辆送货车24小时不间断送货,确保农产品“不丢失”。
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组组长易俊超:我们尿素、二铵、小麦专用复合肥储备充足。我们在出厂时、入库时、收货时进行三重检验,杜绝有质量问题的肥料入库。
夜幕降临,陕西省最大化肥生产基地的值班班长盯着屏幕上闪烁的生产数据。尿素日生产能力超过4200吨,生产线24小时运行。在装配线的末端,自动包装机以每分钟 20 袋的速度密封肥料。叉车司机在仓库里走来走去,将成品码垛成整齐的“米”状。粪墙。”
陕西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控制经理范晓明:我们公司建立了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每袋化肥都有“电子识别卡”。关于价格,我们保证持续供应,不减少供应,不涨价。保障农民利润和秋种冬储需求。
(央视记者 梁丽娟 蒋树林 陕西频道、黑龙江频道、河南频道)